> 财经 >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之路


来源: 网络综合

近年来,宁河区不断升级加力,持续开展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坚持岸上岸下齐抓、治标治本并举,打好河湖管理攻坚战,实现“河畅、水清、岸绿、鸟飞”目标,全力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更实”转变。

沐浴着冬日的阳光,漫步在蓟运河畔,河水清澈荡漾,清冽的空气扑面而来,美不胜收的画面好似江南水乡风光。

标本兼治让死水变活

在七里海镇薄台子村二队边沟渠旁,几位村内保洁员正在清理岸边杂物和打捞水面漂浮物。

由于近年全镇实施了农田灌溉工程,这条沟渠从原来的活水变成了死水,再加上河道周边养殖户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存在乱泼乱倒现象,导致河道周边环境较差。

“为了恢复原有水环境,村里近期正在疏通沟渠,要让死水重新变成活水。同时,我们村组建了巡查队伍,定期对沟边河边进行巡查整改,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进行整改,最大限度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薄台子村村级河长薄克顺说。

七里海镇共有一级河道1条、二级河道2条、沟渠99处、坑塘21处。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七里海镇镇村两级河长坚持“管、治、保”并举,在落实水面漂浮物打捞、黑臭水体整治等河湖治理工作中,不断完善水利设施管养内容,提高河湖治理管养水平,进而提升全镇整体水生态环境。

“今年以来,我们七里海镇在落实‘河长制’方面,坚决落实属地责任,把‘河长制’工作纳入全镇的重点工作之中。每双周开调度会,同时结合‘河长制’例会,对沿河居民养殖小区进行广泛宣传,杜绝乱泼乱倒、乱扔垃圾等现象,坚决做到彻底整治并举一反三,保证河水清澈、岸边干净。”七里海镇镇级河长孙克震表示。

眼瞅着村里村外的水环境越变越好,该镇任凤庄村村民李长武很是感慨:“通过这两年镇村两级大力整治,现在环境美化了,水变绿了,而且在沟的两旁栽上了花树,环境特别优美,我们每天遛弯儿从这儿过,心情特别舒畅。”

管护加力让河水更清

这两天,造甲城镇造甲城村正忙着组织保洁人员打捞村北排水渠的水面漂浮垃圾,并对堤岸垃圾进行彻底清理。

据了解,原来村民们环境保护意识差,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接倾倒在沟渠里,导致沟渠水体变黑变臭,气味刺鼻难闻。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造甲城村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河道环境整治、排涝、绿化等各项功能,在区水务部门的支持下,投资100多万元对7条沟渠共3公里进行了清淤疏浚及水系贯通作业,确保了“涝可排、旱能灌、水质清”。

“我们村‘两委’班子所有成员包片分工,发挥网格作用,责任到人,既负责治理,又负责管理。”造甲城村村级河长任佰友说。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清河行动”,造甲城镇在全面推进河道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治污、治脏、治水”一体化推进,不断加大各村骨干河道的清淤力度,对一级河道──永定新河、二级河道──津唐运河及镇域8个村的88条沟渠、71座坑塘进行拉网式排查,打捞水面漂浮垃圾10000余平方米,清理地笼200余处,清理堤岸垃圾3000余吨,全面整治河道“脏、乱、差”现象。

此外,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和宣传物品、悬挂横幅、利用村内“大喇叭”进行广播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广大群众爱护水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我们积极引导群众管河、护河,努力形成人人都是监督员、人人都是保护者、全民参与河道保护的良好氛围,凝心聚力守护好造甲城镇的一江碧水,为七里海湿地水环境保护贡献力量。”造甲城镇镇级总河长贲永明说。

产业升级让农民更富

前些年,东棘坨镇艾林村全村三分之一人口都在房前屋后养猪,猪粪臭味弥漫整个村庄,虽然获得了经济收益,但却拖了村子环境的后腿。

“臭味浓、苍蝇多,外边做买卖的都不愿意来我们村。”艾林村村级河长方志田说。

臭的不只是空气,还有村里4个大坑塘。

“养猪户都是散养,粪污一般直接通过水冲,流到沟渠和坑塘,坑底下沉淀着一层猪粪。”方志田说。

随着全区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清退散养殖户、建设污水管网、开展坑塘清理……艾林村打响了一个个“清河行动”攻坚战。

村民们陆续放弃了养猪的行当,同时,在市水务局驻村帮扶组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下,全村开展了清理坑塘、建设管网设施等工作。

村里实现了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长年累月污染堆积的坑塘一步步恢复了原来的清澈模样。

但环境改善了,如何解决村民的生计问题,成了方志田的心病。

方志田一遍遍走访村民,鼓励大家流转土地,利用越来越优质的水源和环境,发展起稻蟹混养。

“好水种出的水稻好吃,养起来的稻田蟹也很肥美。”方志田说,土地流转后,旱地改稻田,一亩地承包费涨了六七百元。

“我以前养了3年猪,每年也就挣七八万元钱,还不稳定。拆了猪圈后,联合其他村民承包了大块稻田,发展起稻蟹混养,收入不比以前少。现在我们的螃蟹都卖到了东北。”村民吴军笑着说。

“保守估计,2020年艾林村集体收入能达到45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方志田说。

水清了,村庄美了,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良好的生态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正在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RDFG]

责任编辑:RDFG215

关键词: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