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 >

经常加班的人被称为“奋斗婊” 学者:不满的是低回报


来源: 网络综合

原标题:游永恒:做积极的奋斗者,没啥不好

近年来,在倡导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相反的现象,那就是贬低奋斗精神,嘲笑奋斗行为,甚至把那些工作努力,经常加班的人称为“奋斗婊”。

努力奋斗错了吗?得过且过,安于现状,慢生活,适可而止,别活得太累的“佛系”生活是年轻一代的理想生活模式吗?有趣的是,很多反感“奋斗婊”的人其实也不否认奋斗的价值,他们真正不满的是奋斗过后产生的低回报,也许这是他们对奋斗价值观感到困惑的原因所在。

年轻一代在奋斗过程中感受到家庭和生活压力。结婚成家的开支,购房的费用,子女养育的支出等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这种情境增加了年轻一代对收入的不满足感,资本的激励超越了劳动的激励,大家热衷于挣快钱。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强化劳动激励,而不是一味地强化资本激励。房住不炒是正确的导向,减少劳动收入税,增加资本收入税是未来社会必然的选择。高房价,高教育投入,高生活成本需要很高的劳动收入来支撑,如果努力奋斗过后不能获得相应的高回报来应对这样的高支出,人们就会对勤奋工作表现出失望与玩世不恭的态度。其实,嘲讽奋斗精神的背后是对高生活成本的一种失望。社会激励机制的改变能够重塑人们对待奋斗精神的态度。

很多人都喜欢说我们中国人很勤奋,工作时间长,经常加班加点。其实现实情况比较复杂,有的企业业绩好,需要经常加班,加班过后也有丰厚的回报,这种努力与回报的平衡激励了员工的奋斗精神。也有一些企业业绩不稳定,加上管理不规范,职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加班以后没有相应回报,职工有一种被“剥夺感”。这种情况下,时间一长职工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从而对努力和奋斗的精神表现出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从公众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年轻人并不是真正反感奋斗的精神,他们当然知道财富是干出来的。他们是对努力工作过后的不公平报酬感到不满,然后通过减少“投入”获得一种相对的公平感。他们嘲笑所谓的“奋斗婊” 实际上是为了让自己的 “退缩” 行为合理化,这是一种可以减少焦虑的自我心理平衡的策略。

近年来出现一种舆论,人们经常带着羡慕的心情,说西方国家工作时间是多么短,如何地不加班,工资福利高。我国应该学习他们缩短工作时间,增加休闲时间,拉动服务业带动消费。有人说,中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现在不是产能过剩,要促进消费吗?还需要那么奋斗吗?这样的心态也在影响着国人的工作价值观。

这种对西方工作形态的羡慕当然有道德上的合理性,但看清事实的真相也是必要的。本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工作时间大都是五天,每天7小时,周工作有效时间为35个小时,这个工作时间还有进一步缩短的趋势。近年来,英国随着经济的衰退,企业甚至政府公务员经常加班,加班过后的报酬得不到保障的情况频繁发生。在美国很多州,公务员上班的时间是“朝八晚五”,一共9个小时,其中有效工作时间是8小时。另据《福布斯》杂志报道,2019年,在调查的500家企业中有38%的企业员工加班超过56个工作日。日本东京的公务员有效上班时间一般是7.5小时,日本的管理干部很多就是从肯表现的“奋斗婊”中选拔出来的。近年来一些媒体选择性地报道国外的工作时间怎么地短,生活如何悠闲,往往忽视了这些国家工作背后的效率、责任与奋斗精神。其实,当我们看到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时候,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也许就会增加几分清醒与理智,少一点盲目与跟风。

其实,年轻一代是懂得这些道理的。我们需要关心年轻一代,同时健全劳动激励机制,不让投机、浮躁、挣快钱的心态绑架崇尚努力的工作价值观,让员工的辛勤付出有公平的回报,这样才能真正重塑人们的敬业精神。

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现在又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中等收入陷阱”的幽灵始终在我们面前晃荡,无数年轻人奋斗精神汇成的洪流才是中国走向未来的希望所在。(作者是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RDFG]

责任编辑:RDFG215

关键词: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