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 >

让传统文化与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双向奔赴”


来源: 长春日报

让传统文化为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赋能,这条路可行吗?能走多远?


(相关资料图)

30日下午,在第十八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推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电影主题论坛上,与会的高校师生代表、编剧、作家等300余人带着同样的疑问,通过聆听5位论坛嘉宾的观点,共同探寻、探讨答案,以期为传统文化与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的“双向奔赴”找到明晰路径。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持久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而赋予人们文化自信的内在根源正是传统文化。电影人如何能更好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这成为当前摆在电影人面前的问题。

对此,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举了个例子——“我花了五六年时间,下了很大功夫去研究中国艺术,从文化传统到诗词歌赋、小说、戏曲、戏剧等,把它们与中国电影建立关联,后来这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学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证明咱们今天讨论的主题确实具有研究价值。”王海洲认为,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本届长春电影节聚拢了许多新力量导演,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导演创作的紧密结合,意义非凡。

谈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曾在第十五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担任过“金鹿奖”评委的知名影评人汪海林,以两部近来大热影片佐证观点——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奇幻巨制《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前者是典型的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了唐诗的美感,后者则呈现了中国神话的代表性故事,它们对中国电影重工业制作方面有很大突破,借力传统文化实现了电影叙事的升级。”

求同存异赋能现实主义题材

提到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用了“求同存异”4个字。“求什么‘同’?求的是共同的认知、情感和价值。求异求什么‘异’?比如《满江红》,把悬疑和喜剧两个类型糅合在一起,产生了‘异’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类型创作、制作方式和手段,以及产生的艺术效果上,电影人要勇于求‘异’。”他认为,近年来,中国电影在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方面可谓亮点频现,《我不是药神》《送你一朵小红花》《奇迹·笨小孩》……均因解决了“要带领观众在现实中向何处去”等问题,以真实性、批判性、建设性兼备体现出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对此,国家一级导演江平深表认同。他认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中可以有磨难、有挫折,但最后前途是光明的。他还以宁浩、文牧野、陆川等导演的亲身经历为例,号召年轻电影人要勇于担负起中国电影新生代的重任,在现实主义题材创作领域真正成长为中国电影新力量。

挖掘本土资源做强长影主业

来到“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所在地,论坛嘉宾的话题自然绕不开长影及其主业创作。

《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皇甫宜川说:“中国电影的很多记忆跟长影有关,长影也为中国电影事业培养了很多人才。每次来到长春,我第一个概念就是对长影充满了崇敬之情。”他认为,走进新时代,长影正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创造出更多样化、更符合当下观众观看需求的电影。“我建议长影可以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做强主业,将东北的历史资源、当代资源、重要人物等更多地呈现在银幕上。”

汪海林建议长影“立足本土叙事”。“如果能把东北的地域文化挖掘好,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库,也是长影得天独厚的优势。”

论坛嘉宾一致表示,包括长影在内的电影企业、广大电影人,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坚守民族文化表达,以此涵养电影创作,用影像表达传承传统文化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价值理想,真正实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推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的主题与初衷。

[责任编辑:RDFG]

责任编辑:RDFG215

关键词: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