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讯 >

刘世锦谈双循环:不是关门自给自足 要更高水平开放


来源: 网络综合

在8月23日《比较》编辑室和北京基金小镇共同主办的“后疫情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20—2029):战疫增长模式》新书发布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全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表示,现在讲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其实历来如此。“有人说我们要由外循环转到内循环,这个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他认为,现在的大循环至少有两个特点,第一要提高内需比重,第二要提高关键技术、重要产业链的可替代性和抗冲击的韧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外开放的后退,更不是关起门来搞自给自足。相反,我们实际上需要一个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刘世锦表示,疫情是对中国经济一次没有规划的压力测试。今年出口的表现值得关注。“当时我们判断出口至少上半年二季度以后可能会大幅度下滑,几乎所有专家都是这个判断。但从结果来看,出口是小幅负增长。出口产业表现出了非凡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就表现在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增长的韧性,这也证明中国的出口行业是能够经受大风大浪的。”他认为,对外循环也不要太悲观。

关于内外双循环问题,他认为,第一,无论是国内循环还是国际循环,最后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国内,都是以内需为基础,都是为了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二,从国际范围来看,大国一般都是以内需为主,即使对外开放度比较高,但是外贸的比重其实相对也比较低,只有一些小型经济体,比如像城市型的经济体,一般外贸占GDP的比重比较高。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大的超大型经济体,形成了超大型的国内统一市场,和其他大国相比,更有必要和可能形成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大循环。

刘世锦还强调,中国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服务业比重提升并逐步处于主导地位的增长阶段,服务业的主体或者大部分还是本地化的,是不可贸易的,因此内需在整体经济活动中比重上升是必然的。

“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有现实的需要,也符合发展规律,事实上我国经济一直是以内循环为主的”。他说,“有人说我们要由外循环转到内循环,这个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他认为,“现在的大循环至少有两个特点,第一要提高内需比重,第二要提高关键技术重要产业链的可替代性和抗冲击的韧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外开放的后退,更不是关起门来搞自给自足。相反,我们实际上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刘世锦强调,这种开放应该有几个特点。首先是适应不同国家、地区市场变化的开放,其次,是适应开放程度周期性变化的开放。

他认为,过去把开放的问题看成线性的,可能过于乐观。对外开放、全球化进程是有波折的,很可能会出现周期性变。目前全球化遭遇逆流的状况不会是常态,过一段时间可能情况又会变化。“所以我们对全球化长期发展还是有信心的,包括美国在内,也会变。”

他表示,对美国的开放,首先不能脱钩,也脱不了钩,中美之间贸易、投资、金融等各领域合作的大趋势也是变不了的。“但是我们得有周期的概念,要适应这种周期性的变化。”

第三,应该是更有韧性和弹性,更具抗冲击性的开放。“比如,遇到断供问题时,我有备胎,不怕你。但是我还要开放,全球化分工的好处还是要利用。”他举了这样的例子。

第四,是基于制度和规则的开放。刘世锦认为这个非常重要。最后,应该是能够维护和引领全球化长期发展的开放。“我们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真正起到引领作用。”

刘世锦还提到,对外开放应谋划一些更具想象力和前瞻性的重大举措。“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打出三个零,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牌,实际推进难度很大,但这个制高点我们应该去占领,争取国际博弈的主动权。”(刘丽丽)

[责任编辑:RDFG]

责任编辑:RDFG215

关键词: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图片